top of page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 学习太极拳的经历和体会

当我想要总结一下四十多年来学习太极拳的经历时,一下子就想到台湾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的第一句歌词,概括了我总的感受。若是为着名和利在乡间的小路走,可能只觉得艰辛、烦躁、焦急。若是城市人假日到乡间纯粹是为着享受农家乐,那就会充满快乐、悠闲、无忧无虑。我学习太极拳纯粹出于爱好,在这么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许多,并不感到漫长,如歌中唱的“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我于1952年出生在广东汕头一个比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中,这是说比较喜欢而已,而不是国学根底深厚的那种。祖父、父亲在我幼年时常给我讲《三国演义》、《水浒传》、《战国策》、《东周列国志》等故事,夹述夹评,使我崇尚古人的侠义精神,导致后来我读小学时看了许多武侠小说。父亲兴趣广泛,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什么东西就买来那方面的书籍来看,故家中藏书不少。他在五十年代也曾喜欢过太极拳,学习过,并且买了许多太极拳书,可惜当时汕头没有很高水平的太极拳师,因而作罢,转而练习乒乓球。

1958年我五姨丈罗基宏因严重肾结核手术三次,病情危重,药石难治,后经练习太极拳而逐渐康复,遂对有救命之恩的太极拳产生了极大兴趣,全身心钻研,进步神速,成为当时汕头太极拳界的传奇人物。当时五姨丈来汕头时(他的家、工作单位皆在邻县)常住我家,常让我去通知相关的拳友,有许多拳友听他讲拳,引起我对太极拳的注意。我阅读家中的太极拳书,产生了很大兴趣。五姨丈见我有兴趣,答应教我太极拳,因平时不在汕头,让我先跟他一拳友学习套路,然后才给我改拳,讲要领。1963年暑假,8月开始,我每天早晨到人民广场学习套路,先后学习了简化24式、杨式太极拳及陈式太极拳一路。几个月后的春节,我随老师他们参加在中山公园初一至初三的游园表演。我个人表演陈式一路。这是我第一次在公众面前表演太极拳。后来姨丈开始教我推手,因我个头不够高,要站在木沙发上推。我越学兴趣越浓,有时晚上家人一起外出看戏或吃宵夜或拜访亲友,我宁愿一个人留在家里楼下厅中,睡在凉床上,用太极拳书做枕头,一边看书一边看门。

文革开始后,学校学习中断,我也开始在一些朋友中教太极拳。1968年末上山下乡到山区务农,因农活太忙,无时间无精力练习,拳练得不多。1970年逃回汕头,因原来长时间大体力劳动,回汕后无事干,食欲不振,每餐仅半碗米饭,医生诊断无病,我才醒悟必须恢复太极拳练习。自此每天早上与一位师兄推手一小时,然后聊拳,回家后再自己打套路,看拳书。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就没有停止过练拳,而且总有伙伴常常跟我推手。那时我个人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因那时人虽在汕头,户口仍在农村,并被告知要在那里干一辈子革命,个人完全无法决定自己生活的道路,我想不管怎样,自己总要有所专长,使自己生命有价值。选择的项目必须是我的学习不必依靠别人的政审考核,不必进入某些机构才能进行的。结合我自身条件,我想到太极拳。中国最好的太极拳就是全世界最好。我借助五姨丈的关系,可以接触到最好的太极拳老师,因此我放弃掉其他许多的爱好,专心学习太极拳。或许我生性不太进取,太注意客观环境的条件,我从不给自己定下什么具体目标,只是随缘而不随意,执着但不固执,使自己的学习总是在兴趣的气氛进行。

我五姨丈罗基宏热衷学习太极拳时,遍访汕头各式师傅,一段时间后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从书籍中学习,从几个大城市的古旧书店邮购了许多旧版太极拳书。当书籍还不能满足时,就写信向太极拳书的作者请教。1963年末,经顾留馨先生的邀请,往上海学习三个多月。顾老特别向他推荐郝少如先生,嘱必须好好跟他学习,学好武式太极拳。五姨丈也利用五大派的代表人物在顾老主持的体育宫教拳的机会向吴英华、马岳梁、傅钟文学习,同时拜访当时上海的许多名家,并结识了邵品根、刘积顺等同好。我先后跟五姨丈学习了杨式、吴式、武式太极拳。

族侄吴崇奇虽小我一辈,却大我三岁,也酷爱太极拳。1974年经我介绍,请五姨丈写介绍信,趁公干之便往上海跟顾留馨先生学习推手,后经顾老介绍,往北京住陈照奎家中学习陈式一、二路及推手。学成回汕后,我也跟他学了陈照奎套路。

总结从1963年开始跟五姨丈学习太极拳的经历,有几点很庆幸的是:1、姨丈见多识广,有许多太极拳名家的故事,有的是听闻,有的是亲见,以及他所做的演示,使我脑里形成一个正确的,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好的太极拳用法必须是发劲干脆(不一定凶狠)地将对方整个打出。五姨丈常常点评怎样做是真太极功夫,那些不是太极真功夫,目标正确,是学习的有效前提。2、追求实在可行的技法,不入玄虚飘渺的歧途,拳术是武功,讲求实实在在的内劲,当然这内劲许多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暂不讨论。3、精益求精的身法要求,五姨丈跟郝老学习,对身法要求极其精细,使我养成重视身法注意细节的良好习惯。4、五姨丈敢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给我很好的榜样,使我以后外出学习获益良多。这一阶段的学习,使我对太极拳的认识和实践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以后更广泛的学习、提高成为可能。

1984年4月,我随五姨丈往武汉观摩国际太极拳(剑)邀请赛,有幸见识了大会邀请的十三位名家,使我对名家有了实际的认识。原来名家也是凡人,名家之中的水平相差很远。我看名家表演,不太重视他的套路,重要的是看他推手时表现出来的功夫,只有他的推手达到高层次,才会注意他的套路。有一天早晨,大会安排名家下各个点辅导,我看见一位名家跟一位年轻人盘手,二人的手老是脱开,名家说对方的手太硬了,其实名家的手也太硬,二个硬的物体相接触才会滑脱,若名家的手柔软些还会滑脱吗?另一位名家辅导完套路后应邀辅导推手,随便牵了旁边一人推起来,转了几圈后名家前足抢前,分开双手去托对方腋下,想把对方托出,岂知对方一松沉,名家被弹向后一步,前足成了后足,如是二三次,然后名家说对方太硬了。我想他若不是太硬了岂不是把名家打得更远吗?看到这些情况,很使我失望。问题不在名家输或赢,因为名家也有可能遇上高手,问题在于名家去进攻对方的方法完全不是高层次功夫,跟外面一般人推手无异。后来随姨丈跟那位陪名家练的人聊天,才知他是郝少如后期的学生。会后我随五姨丈赴上海寻访多位名家,印象深刻的有二位。一位是吴式太极拳的邵品根老师,邵老师异常灵敏,一搭手稍有劲即被他牵动,两足跟离地处于呆立挨打状态,吴式太极拳的风格非常明显。另一位是刘积顺老师,他能比较好地表现郝少如的风格,能在对方弓步站稳的情况下发劲将对方双足同时腾空打起,这不同于一般的发放。我听过或在文章中看过许多名家讲,发劲之前要破坏对方身体的平衡,使其重心不稳才发放,这样打出的效果常常是对方单脚或双脚连续跳出或跌倒,能这样干脆发人的也不是多见。而对方站立沉稳,却使他双足腾空而起,这其中必另有奥秘,是更高一层次的东西。我当时就定下跟刘老师学习武式太极拳的决心。

1984年11月,我经过几个城市的寻师访友后终于来到济南拜见洪均生老师。洪老师是五姨丈在1964年于《体育报》讨论“缠丝劲”问题时持相同观点,多有书信往来的老朋友。曾有五姨丈的学生公干到济南拜访洪老,带回洪老所赠陈式一路详解的书稿蜡纸复印件。我曾仔细读过,虽有获益,也有不解之地方。例如每一动作洪老都详列手指向什么角度手掌朝什么角度,我觉得很繁琐,似乎是不必之举(后来才体会到是精妙之处,另文再谈)。我先前已与洪老通讯请教多时,但未见面。在洪老家中居住二十日,洪老提出为我改拳。我说不要改,还是从头重新教,才能学得更好,因考虑时间问题,就教我二路。我在洪老处学拳的一些情况曾在纪念洪老文章中谈及一些(见附文)。另外,从多方面来讲洪老拳术的特点我也将另文介绍。这里仅谈最典型的一点,即洪老和学生试手所表现出来的,洪老的学生常常把自己在推手中或实战中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带来请教老师。不管问题多么不同,手法相差多远,但老师的回答却总是差不多:学生一用力,洪老随其一转,外形变化甚微,但学生已明显受制(外表有时看来好像仍十分沉稳有力),接下来便是双足离地腾空而起。跳起、跳出多远则视该生使出的力大小及洪老是否进步打他而定。洪老都十分清闲,举重若轻。须知洪老的学生并不是等闲之辈,许多人比外面的一些名家完全不逊色或更好。例如蒋家骏师兄,他发出的劲干脆,被洪老打得两足离地近一米高跳出一二米远,十分精彩。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太极拳技击示范。这些印象深刻地存入我的脑中,一直指导着我练拳的方向。洪老这轻微一转,就完成了化对方的劲和控制对方二个步骤,直至现在我仍在继续揣摩、体验、学习之中。顺便谈一下我的经验,看了多少书听了多少高谈阔论都不及亲眼看一下真正大师怎样做,若能亲身体验一下则更妙。当然我虽不能分析清楚其中道理,但启示了我以后学习的方向及许多细节的具体做法。如果我从未见过洪老的做法,只见过别的名家的做法,那我只能以别的做法来解决,那就是不同层次的东西了。直至现在,我已学到了一部分,但仍有许多有待继续学习努力的。见过洪老后,我曾邀请洪老来汕头授课,因洪老难以离开济南而作罢。之后我仍继续保持开放的态度,接触名家、拳友,或请来汕头授拳或往外地见面,后来更多的是通过录像带、碟片,现在又有网络,看过许多过去、现在的名家表演,尚未发现有达到洪老层次的。

1987年末我移居澳大利亚墨尔本。来到异国他乡,首先考虑的当然是生存的经济问题,除了找工作做,利用自己所长来增加收入也是理所当然的。当时考虑到以后教拳的方向,一是面向年老体弱以健身为目的人群,这样的人数多;一是面向喜欢太极拳的传统技击功夫的人群,这样的人数少,不过持久性较好,进度要快些,深度也更有要求。最后我还是选择了教传统功夫这一方面,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不能为了经济收入去做无兴趣的事情,以至弄得自己也失去兴趣。同时我也觉得不要把教拳做主业,有另外的工作为主要收入,那么教拳就能只教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这样我一直在工厂打工,晚上和周未才教拳。

在澳洲教拳,有机会接触到各国的功夫种类,对开阔视野很有好处。洪老说他的功夫许多是学生教的,我很有同感。学生提出许多问题,迫使你去思考,学生也带来许多功夫让你对付,这样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步提高。不过这里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原来有正确的学习做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太极拳基础,那么你所想出的解决办法只能是低层次的。洪老师原来跟陈发科学了十五年,遵从陈发科的方向,所以也是高层次的解决方法。我铭记洪老师的方法,虽然一下子做不来,但我坚持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下去,渐渐有些收获。

1999年末,我原来打工的工厂要搬迁了,离家太远,我不想跟着去,刚好有师兄弟邀请我去加拿大、美国教拳,所以我辞了工。到加拿大、美国教拳时,有一青年原来学过其他武术,跟我学推手很佩服,问我每天是不是练得很刻苦。我笑着说,没有,我很懒,他说是不是你以前练得很刻苦?我说我从来没有刻苦过。他很不理解,我将洪老师的看法告知他。1984年在洪老师家,蒋家骏师兄带了一个小青年见洪老师,说这青年学拳很聪明,只是不够刻苦。洪老师笑着说:“我是提倡巧练的。”这是一句很重要的提醒,一定要动脑筋来练,要练得对才有意义,如果练错了,多练几十次也不会变对了。我常对拳友提这件事。不过以前我常会画蛇添足地加上一句“练对了再加上苦练当然更好”。现在想想也是错了。事实上每一次都应该是巧练,都要动脑筋练,每一次都会有不同。太极拳里面的东西太多了,总让你学不完,绝不可以只有重复原来的“苦练”。

2000年初,我又到巴黎教拳一个月。因为每天教拳的时间不长,我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我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使我的拳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以前我学了洪老师的拳后,练洪老师的拳套路不很多,原因是觉得洪老师的拳里面新东西太多,完全换成新的反而用不出来,不必重视外形的东西,因此更多的是将洪老师的要求放一些到我原来的拳里面,一时反而有提高。其实这是看似快反而慢的做法,所以我的拳虽有进步,但没有突破。后来有人提醒我说多练洪老师的套路才能多用出洪师的风格。我趁在巴黎有时间,按洪老师书上的每一个动作的要求、用法细细体会,尽量像当年目睹洪老向学生讲解时的做法、效果做去,一段时间后效果开始明显起来,原来好多想做而做不出来的东西逐渐能做出来了。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好的动作外形能能更好地体现内在的要求。好多人练拳总是说外形不重要,意气劲才重要,其实是他们没学到好的形(动作),真正好的形(动作)能够诱导帮助意气劲的提高和体现。自此之后,我就主要练洪老的套路,越练越体会其中的精妙,看到洪老思想的过人之处。从巴黎回墨尔本,在飞机上思考以后的道路,我进一步认识到有时间练拳的好处,又做工又教拳时间太紧,故决定试试只教拳不打工。感谢上帝,后来我不打工仅靠教拳,虽钱赚得不多,也能糊口,我也更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太极拳的东西了。现在我自觉每年都在进步中,虽然没有突飞猛进。

总结在澳洲二十年间对太极拳的认识,取得以下三方面的收获体会:

一、定义“什么是太极拳”。

我到澳洲不久,一次一位教空手道的朋友请我到他的学校的活动参加表演。我看到其中一个节目叫“太极拳”,他的学生们把一些空手道动作缓慢地打出来,就称之为“太极拳”了。我觉得好笑,但当时想,为什么那些不能叫“太极拳”,缺乏明确的理由。若果说他们的动作跟流行的太极拳动作不一样就不能叫太极拳,那么太极拳岂不成了仅仅是规定动作的运动了,那太肤浅了。后来我一直留心别人对太极拳的定义,至今尚未见过有好的总结。经过多年的思考,我认为只截取“太极拳”在技击上的特性来看,有四方面的内容:

1、伸劲。太极拳的劲有人称之为内劲,有人则称之为螺旋劲、缠丝劲、棚劲等等,不单名称不同,具体的做法也相差甚远,即使同一名称,内容也很不同。为避免误解,我使用了一个新词:伸劲。就是指由肌肉伸长而产生出来的劲,这样性质的力不同于肌肉紧张收缩产生的力,用在太极拳技击中表现出来的现象就不是普通的力所能做到的,因此普通人就觉得不可思议而认为是骗人的。我会另写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伸劲并不是仅仅太极拳使用,有些其他拳种在某些动作或某些时候有用此劲,但并不像好的太极拳是任何动作皆用此劲,即不是其“主体劲”。真正的太极拳是处处皆用伸劲,但在目前练习太极拳的人中这样做的甚少,许多套路冠军做的是舒展的动作并不是伸展出劲来。严格意义上说,他们打的尚不算是太极拳。

2、化劲。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太极拳功夫,“四两拨千斤”好像已经成为太极拳功夫的形象代言人。太极拳必须使用化劲,才能达到小力胜大力。这一点不必多讨论。化力的问题许多拳术也有,但所用比例不高,唯独太极拳是每用必有。

3、控制。王宗岳在《太极拳论》批判了一般拳术中大力胜小力,手慢让手快的现象,反过来说,太极拳练得好的人则是小力能够胜大力,手慢的能够胜手快,就像老人的力量和速度都不能跟年轻人比,但运用太极拳功夫,老人就能胜年轻人。许多太极拳行家跟着王宗岳批判大力胜小力,手慢让手快后就大谈四两拨千斤的化劲功夫,其实这只是解决了大力胜小力的问题,手慢让手快的问题还没见有人提出解决的办法。理论上没人很好谈到,但在许多实践中许多太极高手已经解决了。许多人跟高手一搭手就身不由己,既然身不由己,就快不起来了,这就是受了高手的控制。一些拳术也有讲控制,但更多的是用手法,好的太极拳则是每用必有,控制的具体做法候另文讨论。

4、腾放。踢打摔拿是一般拳术的技击方法,发放是太极拳特有的技击方法。大力推出和发放的主要差别是大力推出仅用手法,进攻对方的薄弱点将其推出,发放则是控制对方后(是用劲力控制不是动作的控制,受劲力控制后对方身体僵硬不能变化)将其打出。腾放则是发放的高级形式,一般的发放必须将对方的重心带偏破坏其平衡将其平的打出,对手常是单足或双足连续退出或跌倒。腾放则是对手好像似在中正沉稳中将其腾空打起。这对发放的劲的质量和发放的方法有更高的要求。一些拳术有类似发放打法,虽然不像太极拳练得这么多,但腾放则是太极拳独有的。一些其他拳术在技击中有时巧巧相合也让人腾空而出,这只是偶尔的现象。太极拳则是练成这样的技巧常常做到的。把腾放作为鉴定太极拳的标准,目前来看,确实是太高了些,真能做到的有几个人?占练太极拳的百分之几?但为着真正维护、发展太极拳计,还是提出高的标准更好。我愿与太极拳的爱好者一起来学习和努力。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为什么提倡“腾放”。有人可能会说拳术的关键是取胜,能胜过对方就好。其实保护自己,消灭敌人是拳术在战场上的功能,如果不是在战场上,对拳术的要求就不是这么简单。好比物质困难时期,只要能吃得饱,越甜越肥越好。但现在不是困难时期,人们就要求要吃得好吃得巧了。拳术的实际应用也如此,比如自卫术,许多人教的是一见有人来攻击你,你就用手指插他的眼或起脚踢他的裆,好像很厉害很实用。如果是你的兄弟你的朋友生气了来攻击你,你就用手指插他的眼或起脚踢他的裆吗?我编了一些太极拳自卫动作,主要是制服对手而不伤害他。我有一个学生是教空手道的,他有一个学生在夜总会做保安,提到同样的问题,当有客人闹事,最好的办法是将他制服送他出门外。你若伤害了他,惹的麻烦就更大了。社会在进步,对太极拳的要求会更高,能让对手双足离地轻松跳出,胜负立判,打的人高兴,被打的人高兴,不是比让对手断手摔伤更文明更精彩吗?而且练习腾放,必须掌握更高的太极拳技巧,是更利于胜负的。太极推手若能更少凶狠更多“玩”的味道,就像美国篮球,巴西足球具有的“玩”的味道,相信是更吸引人的。

二、总结“腾放”的练习方法。以前听许多太极拳名家的故事时,很羡慕他们发放的功夫,也知道不是一日之功就能达到的,但也错误以为只要照一般太极拳的要求练下去,功夫到时自然就会了。后来听说一位名家写信给我五姨丈感叹他不能将对手腾空打出,只是一次偶然情况下做到,我才知道其中必有奥秘。后来见到洪均生老师和刘积顺老师将人腾空打起,“惊为天人”。后来我一直想把“腾放”的技术总结出来,因为在过去的拳论或传统的教学中只有许多单个点的经验,并没有一套可操作的完整的练习过程。七八年前试着总结出“腾放练习七步骤”,作为自己和学生练习的方法来尝试,收到一定的效果,以后我把它写出来请教大家。

三、总结“伸劲”的定义及训练内容。“太极劲”是什么?这是许多练太极拳有一定收获的人似乎知道又不能明确定义的。练太极拳的人总听到一句教人哭笑不得的话:用意不用力。若是真的用意不用力,那么睡在床上用脑想想便可。这句话肯定是词不达意的。有人讲了一大通放松完全不用力之后又说不能软塌,放松不用力肯定软塌,如果要不软塌那里面一定就有什么撑着。经过多年的实践琢磨后我终于知道,这就是肌肉伸长用力。沈家祯先生总结的“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说明太极劲的部分内容,即对方来力时我身肢放长好像拉开橡皮筋的弹性来应对。但沈家祯没有明确说明主动用力时的情况,更没有说明肌肉工作情况。我不懂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我翻了好多教科书都只谈到肌肉收缩产生力,这是普通人所用的力。而太极拳所使用的是肌肉变长变细而产生的力,若有条件跟有关专家做做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很有意义。能够肌肉伸长用力,不但对太极拳,对其他拳术,对其他运动以及人类的劳动都有意义。不同的动作可以很容易地学习到,不同方法的用力——肌肉伸长的用力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做到的。许多人因为一下子做不来而不相信伸劲。明白了伸劲之后,我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一般人总认为练出劲来后不外就练得再强大,速度再快以及再沉重,其余的就是怎样使用的技巧问题。其实不尽然,比如说螺旋力,洪老师所用的是从地螺旋而起的力,不是外形怎样转,而是肌肉怎样伸长配合而产生的。这是不同品质的力而不是同一种力不同运用。明白了这一点,我就将我体会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力的品质列成十八项,每项用一个字来表示。本来我不想用大家熟知的太极拳用字来表示,以免引起误解,但又确实无法避免。几年前我把其中的十六项列出来印给学生看,听说有一个学生看后连续念了八九个,说他已有练,其实这是望文生义。最近我自己才开始下功夫练第六个字,后面的或多或少练了点,远未到掌握或有功夫。

在澳洲二十年我收获了对太极拳这三方面的认识,自己很满足,但更高兴的是在我周围聚集了一些真正喜欢太极拳的人。太极拳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练习太极拳也享受太极拳。有一个学生开玩笑说:师父,太极拳太难了,这辈子学不完,先报名下一辈子继续学习。我便对她开玩笑说:可以,现在先交学费,可以打折扣。

许多关心我的朋友说:你牺牲太多了,为了专心练太极拳不结婚。我总纠正他们说:你错了,我是找不到老婆才没结婚,没能结婚才专心练太极。有人说我太专心练太极不去做生意赚钱。我说我不会搞政治,不会搞经济,不会搞女人,没办法只能专心搞太极。太极拳使我没有落寞惆怅,笑意写在脸上,充分享受着。

我把四十多年用在太极拳的经历称为“学习”而不是“练习”,练习是把已知的东西反复做着使之熟练,学习是把未知的东西学过来。洪均生老师是我拜的最后一位太极拳老师,因着他我对太极拳的主体有基本的认识。但我对别人的东西一直持开放的态度,只要是好的我就学习,虽然我不拜他为师。越认识多一点太极拳的东西就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就越发现自己练得不好。面对太极拳的未知部分,可能更多的是靠自己去实践,去摸索、总结,我依然会用学习的态度来进行。我愿意继续学习下去,因为这“乡间的小路”永无尽头。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五日于中国广东汕头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