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洪均生老师最先进的太极拳

吴仕增


先就题目做一些说明,有人可能会觉得传统的太极拳跟先进挂上勾很搞笑,如果对先进的理解是像单位里评先进积极分子那样,那是好笑。但如果像“先进的核武器”、“先进的歼击机”、“先进的坦克”来理解,就不奇怪了。查一下词典,对“先进的”的解释是“通常用来形容发展程度高的或先于时代的,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的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太极拳一直都是在变化发展的,只是有的是向前进步的发展,有的是倒退,或是走到歧路上去。洪均生老师的太极拳是走在太极拳正确发展的最前列。为什么用“最”字呢?我认为太极拳发展出其他武术没有的“发放”,能发放的太极拳是正确发展的太极拳、是先进的。腾放则是发放里面的最高层次,能腾放的太极拳就是最先进的太极拳。洪均生老师能够有效地腾放对手,他的太极拳就是最先进的太极拳。对于腾放也必须做点说明,有人认为能够让对手两足离地跳起就是腾放了,其实两足离地而出并不是腾放的唯一条件,更重要的是“把对方控制后”才使其腾空而出。控制后的腾空而出,才是真正的腾放,外观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飘”,对手是腾然飘出。平时在推手中,有时可看到有人用力从下往上撞,有时也会让对手两足跳出,但并没有控制对手。就像拿一根筷子去挑牛肉丸,牛肉丸有时也会离桌跳出,跟拿两根筷子去夹住牛肉丸,有控制的移动不一样。看洪老师发蔡医生的视频,可看到洪老师的手在上面,蔡医生被飘出去,这是典型的腾放。腾放除了技术要求较高,艺术效果好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控制对手后才发他,对手没有办法还击,自己更安全。在太极拳历史上,真正能腾放的名家高手并不多。我能了解到的现代名家只有师承能腾放人的陈发科的洪均生老师,和家传能腾放人的武郝派郝少如先生。我看过许多高手的演示或视频,或看别人的文字介绍,许多人功夫很好,发人很厉害,很干脆也很远,但不是腾放。我相信应该还有个别能腾放的人,只是我没了解到。但我也相信不会太多。所以洪均生老师的太极拳是属于最先进的太极拳。

还有一点,我采用“洪均生老师的太极拳”而不是“洪式太极拳”(或其他名称),是因为有一些人不知道洪式太极拳的标准,是以洪均生老师为准,反而以他们的老师(洪式传人)所传的拳为标准。有些传人自以为全面地继承了洪式太极拳,还改进发展了,其实是他们远未学习到洪均生老师的拳的一半,境界差得更多,不能够腾放的。所谓改进其实是改退了。因此我还是用“洪均生老师的太极拳”来讨论,清楚指明洪老师个人所成就的太极拳才是最先进的,而不是他的许多传人所传的“洪式太极拳” (或其他名称的拳),因为还未达到他的高度。

既然说洪均生老师的太极拳是最先进的太极拳,那么他的拳就一定有许多比其他的太极拳先进的地方。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他的拳的最先进:一是劲,二是形,三是呼吸。

  1. 最先进的劲

太极拳玩的就是劲。作为武术的一种,太极拳克敌制胜主要就是通过劲力来取得的,招式只是形式,里面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劲力。好的意和气能帮助产生更好的劲。单凭意和气并不能克敌制胜,个别不接触到对手而能制胜对手的那只是用在某个特殊人群而已,不能作为普遍意义的武术来使用。

什么是劲呢? 其实劲和力都是一个意思,通过人体筋肌做工,产生力量,达到技击的效果。中国武术界喜欢把经过武术训练后使出来的力称为内劲,把普通人的力称为拙力。虽然都称为劲,其实不同门派的武术训练方法、理念不同,产生的劲也非常不同,即使同样是太极拳,甚至同一个门内的师兄弟,练出来的劲也可能很不同的。

有人对劲的重要性丰富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以为劲不外乎求速度和强度,在太极拳里最多增加一个沉字而已,其余的就是招式和手法的事了。其实不然,我与许多太极拳前辈名家搭过手,他们每个人的劲都不同,即使是陈发科的几位学生,劲也相差很大,他们的推手水平境界相差很大, 洪均生老师的境界是最高的。但洪老师的劲力并不是最大,相反可能是最小的;洪老师的速度快,但可能不是最快的;洪老师的动作端正稳当,但不是最沉重的。因此洪老师的劲的先进性并不是表现在劲更大更快更沉方面,而是在更高层次方面体现出来。下面分五个内容来讨论。

1、产生力的方法

生理学的教科书教导我们,人体的力是肌肉细胞收缩产生的。但中国武术,特别是太极拳,却使我们看到肢体伸长产生了更好质量的力。我个人认为是细胞伸长产生了这种太极拳的劲,因为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验证,只能算是一种假设而已。这里不展开讨论,我们暂以肢体伸长来指这种特别的力的产生方式。

洪均生老师的太极劲是很特别的,刚一接触感觉比别人柔,让你以为得手了继续前进,但进去一部分后就进不去了,反而被他缠住控制了,接下来便是被他腾空打出。用洪老师自己撰写的对联来形容他的劲最恰当:“何意千捶百炼钢,化为缠丝绕指柔。”既是钢铁般的刚强让人摧毁不了,不是软棉花被人一攻就破。但同时又练出能绕指的柔软,诱使对手出力前攻,一下子就被转化掉控制住,终于身不由己地被腾空打出。世上的太极拳练习者,都知道要练习出刚柔相济的太极劲,但结果练出来的劲不是太柔软就是偏刚硬,像洪老师这样真正的五阴五阳刚柔相济的太少了。洪师的学生中有不少功夫很好的,但未能达到洪师高度,能将人腾放出去,我认为主要是劲不能做到绕指柔,而不是在招式手法上的不足,因为外在的东西很容易看到和模仿。

怎样练出这种真正的太极拳内劲(或称为缠丝劲、掤劲等等)呢?洪师在书中说,“陈式太极拳的运动形式是螺旋形的,这种螺旋形的动作,不但运行于肌肤之上,而且贯穿全身。它使各个关节、肌肉束甚至每个细胞都得到运动。通过反复绞拉地持久锻炼,体内自然产生出一种似松非松而富有弹性的劲来,就是缠丝劲。”(《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331, 后面引用的书均指此书)这是洪老师的经验之谈,他就是这样练出好的缠丝劲来的。但为什么他的学生没人练出像他的劲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加个“伸”字,洪师自己这样练时,自觉地伸出来,因为他强调中指要领劲,要指向对方中心。其他人若只绞拉不伸开就达不到绕指柔的效果。

我目睹洪师和师兄们试手,对方一使劲,洪师身微转,手指略拨转,便完成了化劲和控制对手,进步或不进步便把对手腾放出去,使我十分向往。多年来我琢磨练习来追求这一功夫都不得要领,很久后我才领悟到主要不是手法动作上的问题,而是怎样做到劲的伸长和绕指柔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虽然现在效果没有达到洪师的十分之一,但总算摸到了一点门道。希望以后继续摸索,能弄明白余下的十分之九。我相信这个绕指柔的百炼钢怎样获得,里面有许多细节可以让我们去仔细琢磨和探索的。

身肢练出了这种绕指柔的百炼钢劲,那么全身的劲又要怎样配合协同工作,这就是“整体劲”要讨论的。有了整体劲要怎样运转才能成为真正的缠丝劲,这就是“螺旋劲”要讨论的。有了螺旋劲怎样运作使用才能既可以化解对方的反击劲,而又更好地控制对手,这就是“三力合一劲”所要讨论的。既然能够把对手控制好,怎样才能把对手打腾空起来,这是“铲劲”要讨论的,后面我们逐个来讨论。

2、整体劲

中国武术,特别是所谓的内家拳都非常强调整体劲。虽然都叫整体劲,各门各派各人的做法却是非常不同。所谓整体劲,就是追求全身各部位的劲力,进行最好的配合,使之发挥最好技击作用。对于整体劲的理解,许多人可能认为就是整合全身的劲,使劲力更大,打击对手更猛。这不会错,但劲大并不是整体劲唯一的追求。你看火车的冲力有多大,但是小小的铁轨稍微变动一下,它就跑到不同的方向去了。在整体劲里,追求劲的有效运行方式,比劲力大更为重要。比如你从丹田发出很强的水平力,他从地面发出斜向前上的斜力来挑你的大力,哪一种更好?洪均生老师的整体劲从目前能看到的各种方式中,是最先进的。

许多练太极拳的人都会读拳论,知道劲起于足根,经过腿、腰而传至手。大多数的人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练习追求的,这是较接近普通人的用力方式。洪老师怎样做呢?看看他是怎样说的:“步法:在陈式拳的上下配合规律中是较重要的。所以陈鑫说:‘手到腿不到,发人不巧妙;手到腿也到,发人如薅草。’所谓的到与不到就是指的步法。一般武术也有‘手似两扇门,全凭脚打人’的说法。按说这也是指步法而言,不过往往被人误认为手只能防御,攻击则须用脚的踢蹬,那就错了。”(P14)若这句拳谚是指步法,那么打人的劲力不是从手来的,“全凭脚打人”,是从步法来的。“武术界流传的‘手眼身法步’,实即‘手眼身步法’。不过造句奇特,独将‘步’字置于后面,可能是欲使学者知道手眼身法,均以步法的适当与否为准”(P349),你看洪老师对步法是何等重视。如果你还不明白,那再听我讲一个故事: 某年我去某地寻拳,一位师兄给我讲了一件事,文革上山下乡期间,因他是陈家沟陈氏后人,就上山下乡回原籍陈家沟了。这对酷爱陈式拳的他来说是因祸得福。一天,他在村里偶遇陈照丕,见附近没人看到,就把陈照丕拖进一地方,恳请陈照丕打一下拳给他见识见识。陈照丕跟他开玩笑说:“我打了你也看不懂。”就打拳给他看,只见两腿迈开做动作,两手只随身做微小移动。打完后跟他说:“功夫越高,手用得越少,腿用得越多。”洪师则讲“全凭脚打人”,是同一道理,层次更高。因我学过武郝式,有用腿打人的说法,又听过这个故事,因此很容易就接受了洪师的全凭脚打人的说法。大家可以看洪师和蔡医生推手的视频,可以看到洪师的手很轻松,真的不是用手去打人。通常的太极拳都是力从脚起后经过腿身手而达到与对方的接触点,这是以手打人。而洪师没具体讲过全凭脚打人时身手的配合,但据我观察洪师在推手中的做法,对手一用劲,洪师通过接触处(手或其他部位)巧妙地化解对方来劲,并控制了对手后,接下来是腿部发劲(动步或不动步),把对手打出。当然这个接触点的运转也都是起于脚的运转,当用腿劲打人时,则接触处不再加劲打出。发人用腿部的力量当然比手大多了,而且腿打人的力量起点角度低,易于把对方铲起, 腾放出去。全身要怎样配合才能做到全凭脚打人,可分不同层次训练,这里不展开讨论。

绝大部分的人都是用手打人的,有人可能认为腿劲再加上手劲不是更大更好吗?那你看足球的守门员开球,手只是控制球的位置,放下让脚踢,一下子踢得好远,甚至直入对方球门。你让他腿加上手去抛会更远吗?劲通过手打出,就已经不是腿劲简单加上手劲了,而是腰腿成了支撑,仅是使出手的劲而已。这样力的起点也变高了,在手上出的劲容易与对手顶劲。陈照丕的“功夫越高,手用的越少,腿用得越多”和洪老师的“全凭脚打人”这二句话,是二位前辈的经验之谈,称之为“用劲秘诀”都不为过,我自己就深得其益。所以认为整体劲就是把全身的力加在一起只是一种理想,真正的效果是主要使用哪个部位的劲而已。

3、螺旋劲

普通人碰到来力一般的反应是顶抗,一些武术进步些,知所进退,用腿的进退加上手的拨拉来解决。一般的太极拳则懂得用转身(腰)来拨拉,比直进直退的更进步了,但仅是水平的转动,比起立体螺旋来仍是落后。陈式太极拳讲求缠丝劲,大家都知道这是立体螺旋劲,更高级。但具体做起来,真正做得好的其实不多。有人只是用手臂部分或上半身的劲力来螺旋,其实这只是缠丝动作,并不是真正的缠丝劲。缠丝劲必须是以整体劲来进行螺旋的。有人以丹田内转来带动缠丝动作,劲的起点太高,也影响稳定,并且腰胯转动的劲比不上腿脚的劲大。我见过许多不同的缠丝劲,依照洪老师的用力方法螺旋起来的缠丝劲,才是最好的缠丝劲。

我们前面说过,功夫越好,手用得越少,腿用得越多和全凭脚打人,这不只是用在最后发劲的时候,也用在发劲前的化劲和控制等方面。所以任何时候要把螺旋劲做得好,都必须是伸开绕指柔的百炼钢劲,主要用腿部的劲来带动螺旋的。因此洪老师的螺旋劲有两个特点,一是两膝提落,二是上小下大。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全凭脚打人和立体螺旋的效果,下面我们来讨论。

1)、两膝提落:普通人身体转动时,一般两膝不提落或仅是很微小的提落,形成不了立体的螺旋劲,身体的转动只是水平的转动。“陈式要求膝部随身体旋转方向一提一落,”(P8, 可参读P333-334)两膝提落时,身体中线要中正不失中定,落膝的膝部向下外落下,同时引动同侧胯(盆骨)、胸、肩相应下沉,同时另一侧的膝盖明显上提,胯部相对沉住不变,从外形看,落膝这一侧的肩、胯、膝都低于另一侧,但中线不失。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花时间去练习的,因为普通人一般都只能做两侧同高的转动而已,中线的两侧不能分离,不能分别做不同动作。真正能做到两膝提落,身一转动就很自然形成立体螺旋了。两膝提落时要注意伸出劲来,才能真正起到立体螺旋劲的作用。

2)、上小下大:“至于躯干缠法的配合则要上小而下大。即:注视对方不许移动,头随身体的旋转方向略做侧旋,侧旋时,前额角略低,后额角略高;胸部的旋转只限于45度;胸以下至裆部可以随捋的需要而大于45度;”(P316)“而身体旋转中,肩部可以一边略高,一边略低的倾斜,才能形成螺旋主体。但不可走得太过,使腰劲折断。”(P14)我们一般人受“立身中正”、“肩与胯合”的影响,转动时不敢让身的两侧略有高低,身的上下转动不敢有大小。“身法……它的规律是动中的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P13)上小下大的好处是更能发挥腿劲的作用。接触点不动或微动,下部分比较大的转动,就好像扳手夹住螺丝,用较长的力臂来摇动就更有力。普通人用力的习惯是“上大下小”,上边手动得多,下边的腿不动仅作支撑而已,这样就用不上腿劲了。因此要通过两膝提落、上小下大的练习,形成真正的、功能更好的立体螺旋劲。我也是在践行洪老师的这些特别教诲中一点一点 的提高我的太极劲的。也只有洪老师这种受教于陈发科,自己有丰富的实践且又善于总结的人,才敢也才能提出这样的理论。

4. 三力合一劲

普通人在空手做动作时,两手可以做不同方向用力的动作,但是一旦抓到别人的手,就只能做同一个方向的用力。在技击中两手做同一方向的用力,就容易被对手化解反击。例如在推手中你捋或采的两手仅是同一方向的用力,就容易被对手趁势挤入反击。

好的用力方式就可以既达到技击目的,而又不容易被对手化解反击。例如洪老师所教的捋、采法,一开始顺对手的力同一方向收回,后面虽然两手继续向后拨拉,但同时变动用力方向,后手向向身后拉,前手向离身后拉,这样对手一面被前拉,又同时离身跌出,不能近身挤入。如果能够再加上第三个方向的力来配合,那就效果更好,既能化解对方的反击,又能更好地控制对手,为腾放做好了准备。这个第三个方向的力就是向前串入对手中心的力,这样往后拉的力就不只是拉对方的手,让对手的躯干有机会下沉来抵抗,而是一拉就使对手全身连成一体被拉动,才能成为腾放的打出。做出这三个不同方向的力不是用三个动作来完成,而是由脚而转起来的一个螺旋劲同时转出三个方向的力,这三个力又协同用力完成一个技击作用。当然,再加上两手自转的变化,力的作用就更丰富了。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金刚捣碓第三动的采法。右手腕外侧接对方右手腕外侧,左手腕内侧接其右肘外上侧,两手先顺其劲同方向运行至对方前行的手将触及我身体时,身向右转,带动两手的劲虽然主体同是向后运行,却又改变成不同方向。因为对手通过沉肘,你若只是水平后拉就不能带动和控制他。因此右手向上后拉,随着转身又有微向里转,左前手通过收沉肘向后下拨拉的劲随身转又稍向外,这样就别住对手的臂劲使其松不了。同时,左肘虽向后拨拉但左手中指却伸指对手中心,使另一个方向的劲进入对手身躯中心,这样使对方的手和身成为整体,我就可以使用腿劲发劲腾放了。

一个手法 练熟了,再练另外七个手法都可以使用三个方向的力来完成一个技击用法。再熟了,单一只手也能用出三个方向的力来完成一个技击用法。

这种一个整体劲螺旋转动,同时分出三个方向的力来供自己使用,是需要通过好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逐步形成的,洪均生老师则能娴熟地运用。

5. 铲劲

铲劲就是从下而起,向前上铲起,使对手断根被打起的劲。名字是我到澳洲后,为了方便教学而起的。这种劲在武郝式太极拳里有,但没有正式的名字,有人私下称之为“鞋刀劲”,就是往下再往前上撬起的劲。郝少如先生只说前膝的劲,像船头总是朝上。洪老师的拳里也有这种劲,也没名字,但提了要求: 陈式口诀为“前发后塌”。(P20)这是发劲的方法。其实这种劲就是螺旋劲,只是特指朝对方(向前)发出的劲。为什么要单独列出来讨论呢?既是因为它的重要,也是因为它的不容易。这种劲不单是普通人做不出来,甚至许多太极拳名家都做不出来。即便是嘴上强调缠丝劲的陈式名家也好多做错了。

普通人往前用力推时,通常都是身前倾,前腿做支撑,后腿使劲蹬,这样越推越蹬后腿就越直,后胯就越高(高过前胯),这样产生的力是向前向下压的,如果两人都一样就顶牛了。我看过两位太极拳名家的录像,都是后腿蹬的直直的,还用力拍拍后腿,讲解说后腿像一根桩撑住,多么稳固有力。好像太极拳就是准备跟人顶牛的一样。许多太极拳名家,弓步都是后腿直,后胯高过前胯的,这样蹬出来的劲肯定不是铲劲。怪不得他们不能腾放,最多只是向前发放而已。

那么铲劲应当怎样做?就是洪老师所说的“前发后塌”,“但陈式弓步要求后腿弯略松,不许绷直”(P348)向前发力,两个膝盖就像用铁铲铲东西时两只手的用力方式,后手(膝)往前下沉送,前手(膝)同时往前上提起,才能把土铲起。这种做法也跟我们前面谈到螺旋劲时的两膝提落一致的。朝向对手就是前,向对手(前)发劲,后面的胯、膝必须下塌,前膝的劲必须向前上。

练好铲劲有二个好处,一个是减少与对手顶抗,如果对手的来劲是水平的或是往前下的,你的劲是自下往前上挑的,则可带动对手浮根不得劲,没法顶抗。另一个则是可以把对手腾空放出。

明白了道理要练习出来,是要花好多功夫的,因为必须改变原来的用力习惯,而且肢体的筋肌也须逐步拉长才能使动作正确完成。

洪均生老师太极拳劲的几个组成部分其他的人或者有,但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种、二种、三种,不同的人又可能掌握不同的一、二、三种,但是没有像洪老师那样完整地掌握,所以他们的技击效果没有达到洪老师的高度。太极劲的追求是一辈子的事,没有止境的,可以不断细化提高,就像人们对金钱的追求一样,没有哪个有钱人说他的钱够了。

我十分相信李庆佳师兄在刘秀文师姐主编的纪念洪师百年诞辰文集中所说的话:“老师在八十以后功夫精进神速,我在推手试验中能明显感觉出来的。”年纪越大,绝对力量、绝对速度逐步下降是肯定的。但是善于钻研不断追求的人,劲的质量的提高速度超过它们的下降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可以做到年纪大了进步反而神速了。这既证明了洪老师的太极拳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劲的配合优化是没有止境的。原来已经有很好的基础,悟到了一点,整个功夫就可能提高了一大步。

太极劲是太极拳的灵魂,如果好的劲同时能够配上好的形便是如虎添翼,后面我们讨论洪老师太极拳的形。



二、最先进的形


许多练习太极拳有一定程度的人,总喜欢谈论太极拳的意气劲,对太极拳的形(动作、招式等外部形态)不屑一顾。而且有的老师还会和学生做试验,叫学生用很实用的绝招,老师不用以招拆招,只是略一用劲,就把学生打出,以此说明招式(形)的没用。他们这样做不能算全错,也不算全对。因为当他的功力跟学生相差很远的时候,学生的招式肯定起不了作用。但当两人功夫差不多的时候,好的招式就很管用了。打个比方来说,一个百米跑世界冠军的人,穿着上街的皮鞋来跟我赛跑,我穿再好的跑鞋也跑不过他。但如果他穿上上街的皮鞋跟世界第二名的人跑,他就不行了。 鞋子在二人功夫差不多的时候还是会起很好的作用的。所以招式手法在武术里不是最重要的,但还是有相当的作用的。根据我学拳多年的经验,那些极力贬低招式手法作用的人,其实大多是没有学到过好的招式手法的。没有尝过招式手法的甜头,就只能大谈意气劲而已。而真正好的招式手法,是能更好的发挥劲的作用的。

另外我还有一个经验,当没有一个合适的形来充分表达时,练习意气劲就很难掌握和提高,显得很茫然,落得个眼高手低的结果。其实好的劲就像是好的钢,形就像是刀的形状。没有好的钢,再好的刀形也不好用。但有了好的钢加上磨成好的刀形,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否则,一块钝的好钢也不怎么好用。

有人写文章,说许禹生评价某个练陈式拳的人只讲手法,就肯定说许是在批评陈发科只懂手法,言下之意就是陈发科的拳不怎么样。且不说许说的这个人是不是陈发科(有人论证是另有其人),就是真的说的是陈发科,也无法否认陈发科的功夫。我们知道许禹生学过许多武术也擅长杨式太极拳,我们也知道许和陈发科搭手就被打起飞出。陈发科的儿子陈照旭初到北京时与许禹生推手,两人功夫差不多。陈照旭下苦功一段时间后许就不敌了。这样你说是一个懂得谈意气劲却被打出的许好呢,还是少谈意气劲多谈实际手法却能把许打出的陈发科好呢?

陈发科功夫极好,把人腾空打过围墙,打上屋顶,洪老师能熟练腾放人,都是真正掌握太极拳高层功夫的人。陈发科大理论少,实际操作多,洪老师能文能武,增加了好些理论总结,但也大多是实际操作的指导,少些大理论的泛泛之谈。其实这些实际操作要求都是包括着劲和招式的,是十分宝贵的。只是许多人只把它们当做招式动作看待,不懂得掌握了其中窍要是可以指导其他动作的用劲的,不会举一反三而已。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学习了洪老师的具体动作操作方法后,对原来的劲的理解具体明白了好多,且又能逐步明白怎样去运用。这好比要去攀登一座高峰,有一位熟悉情况的向导,来逐步具体指导带领,远胜过一位只知道东经北纬多少度,海拔多高,冬天平均温度多少等等大理论,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来指导你。

洪老师教的拳,是我见过的带有最多细节的拳,对身体的要求,可以说除了头发,全身各个部位都有。正是这许多细节要求组成了洪老师的高层次太极拳。你如果能够细心学习,深入体验,就会知道这些细节是多么的宝贵。洪老师所教的形可以分为三类内容: 一是肢体的形态要求,或者叫身法要求,要求肢体的哪一部份要做成什么形态。其中一些是跟一般的太极拳共有的,如提顶、塌裆、松肩、沉肘等等,一些则是较少人有的或是洪老师特有的。如中指领劲、中指根内塌,肘部内弧形等等。二是肢体运动的方法方式,或者叫做动作要领,就是身体运动时要遵守的原则,如出手不出肘,收肘不收手,两膝提落,前发后塌等等。许多都是别的太极拳所没有的,十分特别。许多都是改变我们原来的用力习惯的,能够更好地展现技击效果的。三是技击招式,洪老师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手法,从动作到技击效果都跟别人有很大差别的,十分精致实用,对于力的使用十分奇妙。这三类东西都包括在两套拳里,写成书都不可能详细,因此这里只是举三个例子来简单说明这三类内容。

洪老师给我讲手掌的要求时,提出中指领劲,五指梢开根合,手掌形成瓦楞形,中指指根要往里坐塌。这里谈一下中指根里塌的要求。我们看洪老师的拳照,他的手指外弯很特别,以致有人问:洪老师是否学过女人拳才有这个美人掌形。这个外弯就是通过中指根内塌做出来的,有很重要的技击意义。我们的手掌很奇怪,当你坐腕太过时,就容易把中指拉回来弯曲了,不能领劲。但当你坐腕仅坐一半,再把中指根往里坐一半(我跟学生说是第二个腕坐一半),中指很容易自己就伸出去了,手的梢劲就伸得开了。在推手时,对方的手按你的手腕前推,你如坐腕太过,腕劲就折断了,对方就顺这个断劲推进来。如果你仅坐一半腕,再坐一半中指根,这样手掌到小臂的转折处就伸成弧形不会断劲,就能够由腰腿带动,转化对方的来劲。而且做好这一点,可以帮助以后慢慢练出绕指柔的内劲来。现在很多人都没有注意这个问题。

另举一个要求来简单说明一个动作要领。洪老师教我出步时,就要求配合转身,即出左步时腰胯要同时往右回转,出右步时则反之。他在书中每个动步前,都有写明要身往左转或右转。普通人出步时,身是不转的,我看到许多练洪拳的人,身也是不转的。需要要花时间去练才能边出步边转身。出步不转身容易被对手封住,而对手推我时我出步配合转身,才能边化劲边靠出,又省力又好用。要学会多转身(不是晃身)才能练出螺旋劲和全凭脚打人。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技击用法的要求。洪师的挒法,通过劲从腿起带动腰胯,带动后手顺缠控制对手的手腕贴在心口处,向后上提拉。同时带动前手顺缠下塌外碾对方的肘关节外上侧,劲转向前下,使对手向我前方跌出(参看P318)。普通人要做向前推出对手时,一般都是后手与前手同方向一起往前推,这种两手同一方向的用力很容易被对方化解,力也不容易进入对方身里。但洪老师的手法却是后手向后上提拉,前手向前下碾压,两手是相反的力,劲力反而容易进入对手身上,并易于控制对手。这种一个身转出二个相反方向的力,也要长时间练习才能做出,但效果却非常好。

洪老师的拳中,这些看似是外形的动作要求,其实是形与劲紧密结合的。看似简单,但要改变我们的旧习惯都是需要较长时间练习才能做到的。我就是一点一点慢慢去训练改变的。虽然许多都做得不够熟练,但也能看到技击效果的改变。每体会一点,我都会佩服洪老师的智慧,真佩服前人怎么能总结出这么多看似不起眼却又很能改变技击效果的做法。

如果你真爱洪老师的太极拳,你就必须真的用心去按照他的要求做到做好,训练改变自己。洪老师教我时,不啰嗦重复,这些要求仅说一遍以后不再提起。我们必须十分专注重视,珍惜这些前辈的宝贵经验。一座完整的高层次太极拳功夫大厦,其实是由无数不起眼零部件组装起来的,我们必须做好这些细节。在追求完善这些细节的时候,其实也是我们享受太极拳的时候。

三、最先进的呼吸

我曾请教洪老师,有的太极拳提到哼哈发声的发劲法,拳式配合呼吸等等,应该怎样才对?洪老师回答说: 陈老师(陈发科)只说自然呼吸。既然是自然呼吸,那是人人都会的,没什么好谈的了。但当我观察洪老师跟师兄们试手时,我才知道这个自然,跟普通人的自然不是一码事。

普通人平时自然呼吸真的很自然,但要出大力气时,通常会屏住呼吸,腹部紧张,躯干形成支撑,方便手臂使劲。当人们练习中国武术后,就会寻求新的,认为是更好的呼吸法,可以让自己使出更大的劲来。具体操作可能会有些不同,但都属于同一类型的方法: 喷气法。即发大力时配合动作,急速出声喷气,横膈膜下降,增加腹压,发出大力来。我学过不同的陈式太极拳,都有些大同小异的喷气法。

某年我去欧洲一大城市教拳,住在学生家里,该学生曾请一位发劲出名的太极拳家至他家里教他发劲。我问他怎样发,他发给我看,我问他肚子痛不痛?他说就是太痛了才不练了。他学的就是喷气法。有人形容喷气发劲法是先打自己后打别人。这种急速增加腹压,冲击内脏,是会伤到自己的。虽然一时会使你劲力倍增,长期练习是会损害健康的。

我不知道洪老师年轻时发劲时是否出声,但当我亲眼看到洪老师跟师兄们试手发劲时,他举重若轻,既听不到呼吸出声,也看不到他使劲用力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洪老师化劲化得好,发劲的角度好,不会与人顶劲,用较少的力办较大的事,显得轻松。有人曾告诉洪师,杨澄甫晚年不喜欢推手发劲,因发劲后几天不舒服。洪老师说这说明还是有顶劲。另一方面就是洪师发人“全凭脚打人”,不像绝大多数人发劲,都是用手发人,需要躯干坚强有力来支撑,才能使手发出更大的力来。为了躯干坚强有力许多人就是通过喷气以增加腹压使躯干强劲起来的。洪老师全靠腿脚的劲打人,手只是适当地控制对手,躯干不需要那么强硬,只要伸开肌筋获得一定的张力就足够了。因此洪老师在发劲时的呼吸是依然保持自然呼吸,显得十分轻松自然。

普通人用力时的屏气法不如训练有素的喷气法先进。而洪老师气定神闲的真正自然呼吸法则胜于喷气法,既有利于技击,又益于健康。当然掌握这种建立在太极拳正确理法之上的自然呼吸法,不是简单一说就能掌握的。但只要练习正确的太极拳,到达一定阶段,解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就能逐步形成。

太极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门派纷呈,每位练习者都在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因为每个人素质水平的不同,太极拳朝着各种方向发展着。有的是向着太极拳本质的方向发展,在高层次的道路上前进,有的是原地徘徊,有的甚至退化,或者走到歧路上去了。洪均生老师的太极拳是继承了陈发科高层次的太极拳,又经过自己丰富的实践和不断地总结升华,成为更加成熟,或者说更为先进的太极拳。他总结出来的许多身法、要领、技击用法,可以作为榜样让许多在寻求发展的太极拳爱好者所学习吸收。洪老师的太极拳,是同代人中最先进的,当然在太极拳的整个历史发展进步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洪老师常常鼓励后学者好好学习继承,以期能够推动太极拳的继续进步。我相信,只要真正热爱太极拳的人能够不懈努力,群策群力,一定能够告慰洪师的。让太极拳造福全人类,让中国的文化瑰宝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0一九年六月三十日于墨尔本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