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答问
太极拳答问
吴仕增
第一部分
一、你学习了那么多种的太极拳,哪一种是你最喜欢的?
太极拳有几大流派,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每一派都出名家高手。各人因各有不同的学习背景、身体条件、性格修养,会喜欢、选择不同的流派。我自己是最喜欢陈式和郝式(或称武禹襄所传的“武式”)。因为陈氏太极拳是最古老的太极拳,保留武术技击的东西最多,它的拳式跟实际应用很接近,而且着法最丰富。一些太极拳家只强调太极拳的懂劲功夫,不重视着法,其实这是片面的。当功夫高深时,着法或者不重要,但功夫尚不深时,若无着法便很难应用。即使功夫较高了,若与对手功夫差不多时,谁的着法熟谁就得胜。而且陈式太极拳动作螺旋缠绕,快慢相间,刚柔并济,武术气氛较浓,看起来较美,运动量较大,很适合身体较好,喜欢武术的人练习。同时它也可以调节运动量,如果你感到较疲劳时,你可完全放慢放松,跟其他太极拳一样练。郝式太极拳的拳式动作很简单,但它里面的要求很高,具有很高的武术境界。而且对太极拳高境界的东西有非常清楚的理论指导,但它目前的教学方法,我觉得太忽视着法,不太容易被初学者接受。因此,我自己的看法是先练好陈式太极拳,然后用郝式太极拳的理论来指导达到高境界。
二、你跟那么多的名家学习过,你觉得哪一位对你帮助最大?
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哪一位老师都教给我一些好的东西,使我对各派太极拳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邵品根老师教我吴式推手的巧妙的手法,很体现力小胜力大的特点。刘积顺老师教我郝式太极拳高深的理论, 使我对太极拳的高境界有一定的认识。顾留馨老师在太极拳的历史、太极拳理论的整理等方面都给我很好的启发。但我觉得对我影响最深的有二位,一位是我的姨丈罗基宏老师,是他把我带进太极拳这座引人入胜的殿堂,并且把太极拳的东西用科学易懂的语言分析出来,使我有了一个较扎实的基础,以后再向其他的名家学习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可以说没有他的带领,我是不会对太极拳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另一位老师是洪均生老师,是他使我对陈式太极拳的认识产生了一个飞跃,使我学到了陈式太极拳细致的要求,巧妙的手法,我觉得他的陈式太极拳有许多与郝式太极拳相似的地方,是当代各种陈式太极拳里最高级的一种。
三、有人说,太极拳是不发劲的,但是陈式太极拳有发劲的动作,不是太极拳,你的看法怎样?
说太极拳是不发劲的,这是因为不能真正理解太极拳才会产生这样的我误解,太极拳既然名用“太极”,就是阴阳相济,体现在动作上就是既有松、慢的动作,也有刚、快的发劲动作,从陈式发展出来的几派太极拳后来改为在套路钟基本不发劲,是为着方便学习的人而改的,如果你练太极拳只是为了健身,那你不练发劲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练太极拳除了为着健身,也想能够技击应用,那你一定要练发劲。许多人在套路练习中虽然无练发劲,但却需要用单式发劲或借用其他方法来练习发劲。因此,我觉得在拳式套路钟也练发劲更好,而且能体现太极拳的“太极”特点。
四、太极拳是否以练“松”为主?
可以说是,但又不完全是。练太极拳一开始就强调要放松,因为太极拳的许多东西都是在松的基础上练起来的。而且随着你功夫的长进,虽然练习其他的功夫,即使练发劲,都同时练习着松。可以说练太极拳每一个阶段都同时练习松,只是松的功夫也随着其他的功夫在长进。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练习太极拳练得很松很软就是好的太极拳,那就错了。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许多人练习了几十年的太极拳,很松很软,只是健康有余,技击却不足。原因是松的方法不大对,而且在放松的基础上要练习的许多功夫没练。打个比方来说,你去练滑雪,必须穿上滑板,然后滑雪,没有滑雪板滑不了学,但穿上了滑雪板并不就是全部滑雪的内容,这滑雪板就好像是太极拳里的“松”。
五、太极拳应如何练柔?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怎样处理刚柔的问题,即练拳的什么阶段练柔,什么阶段练刚的问题。二是在具体的动作中怎样练柔的问题。先看第一方面,有人说练太极拳只练柔不用练刚,柔练好了刚自然也好了,这是骗人的鬼话。太极拳是刚柔相济,刚柔俱练的。那么应该怎样练刚、柔呢?有的人主张先练柔,练许多年的柔,把柔练好了才练刚,把刚练好了再回到练柔。另一种是主张刚和柔同时练,但是初学者以练柔为主,练一段时间后再主要练刚,后又再练柔,这样老是反复交替练下去。我是赞成后一种练法的。有人说“太极拳十年不出门”,意思是说太极拳非下十年功夫后才可以出门致用。这是前一种练法造成的。陈鑫说:“三年小成,十年大成”。三年小成就应可以出门致用了。说练好柔才练刚是不可能的。因为柔的功夫是无止境的,而且在发劲中还要柔得出来,这是更难的柔。刚柔同练,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这种练法特别适合少年开始练习太极拳的人,一方面因年纪小难以理解太极拳深奥的道理,不可能练柔练得很好,一方面是在长身体长力气的时候,同时练刚能打下较好的劲力基础。
第二方面是说在具体动作中怎样柔。练太极拳人人都知道要柔,但要怎样练柔并不一定人人知。许多人把柔理解为全不用力,练了几十年全无一点劲,完全不能用。毛病出在只知把肌肉放松,却不知道把关节放开。又“松”又“开”,才能练出柔中有刚的内劲来。至于怎样“开”呢?就不是一、二句话可以讲清楚的了。
六、推手究竟是练什么?
推手是太极拳里面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训练技击应用的基础,若是推手没练好,散手打出来就没有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的技术有二个特点:一是要先化人的劲,就是在与对方的接触是要先顺对方的劲,然后在顺的过程中间改变对方劲的方向。这样不顶对方的劲,才能以小力胜大力。有时顺的动作大,有时顺的动作小,但再小都有一个顺的过程。另外一个特点是要控制对方,这样才能做到我顺人背。我控制了对方我就能还击,而对方不能自主,无法还击。这二方面的内容必须通过大量的推手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在基本上能够做到这二点后才能练习散打,才能打出太极拳的特点来。所以这二点是练推手最主要的东西。当然在这基础上还练习一些打人的方法。
第二部分 有关推手
一、什么是太极拳推手?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技击练习里双人对练的一种,太极拳双人对练有推手、散手、短器械对练、长器械对练等等。推手是其他对练的基础,如果练好推手,那么练习其他的对练就不太难,如果没有练好推手而练其他的对练,那么一定没办法练出有太极拳特点的技击功夫来。
太极拳推手是两个人以手臂接触,通过划弧打圈来进行攻防练习。手臂划弧打圈有多种形式。有时也同时用腿部相接触,上边推手,下边推脚。
为什么要通过手臂相接触,划弧打圈来练习技击呢?这是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所决定的。通过手臂的相接触,可以练习从接触点来了解对方用力的情况,重心变化的情况,并且通过接触点来控制对方,打击对方。用太极拳的话来说,通过接触点来练习太极拳的接劲、听劲、化劲、逼劲、串劲、发劲等等。
为什么要划弧打圈呢?当对方来劲,我必须通过接触点走弧线,先顺对方的劲(不与对方顶劲)然后在顺的同时逐渐改变对方的方向,使他的力不能打到我身上起作用,反而被我利用,这样才能以小力胜大力。当我要出劲进攻对方时,也必须走弧线,这样对方才难以明白我劲的方向与变化,而我则能随着对方的变化随时调整我劲的方向,有效的控制对方、攻击对方。
二、请你详细谈谈太极拳的技击特点好吗?
上次我们谈到太极拳技击有二大特点,一是要化对方的劲,二是要控制对方。现在我们详细来谈谈。
许多人都知道太极拳有“四两拨千斤”的技击特点,意思是说当对方用力来攻击的时候,我顺着对方力的方向轻轻一拨,把对方打出,例如对方一拳打来,我稍一闪开,顺势用力一拨拉,把对方向我的侧后方摔出去。这是太极拳的化劲、借力打人的一种,但并不是化劲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太极拳技击的唯一特点,其实顺势借力把人摔跌出去很能表现出以小力胜大力的特点,但并不是太极拳高境界的东西。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次,我的老师洪均生跟一位学生在家里练用法练习的地方有三间房大,他们在一边练习,洪师母蹲在中间一间地上弄东西。这学生用右拳打去,洪老师用接手势(陈式太极拳第一个拳式金刚捣硾的动作,一手接人手腕,一手接人肘部)去接,右手一接到这学生右手腕外侧,这学生便飞出,越过洪师母的头上,落在第三间,足有一丈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也是借力打人的一种,但是要比那种拉人向后侧摔出的更难和更精彩。首先是这个学生原来是练形意拳的,一拳打出时力大而又完整,速度也快,就像一个充满气的皮球,打到墙上才会弹回的远。另外洪老师手一接,并不是用直力去架,而是一接到对方的手那一瞬间顺着对方的力转了一个极微小的圈,让对方的力改变方向打回去。这种高境界的借力打人不是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区追求吗?
太极拳的控制人,并不是说用力把对方抓得死死的,让他动弹不得,其实这是笨办法。当然,太极拳有时也通过一些擒拿的巧手法拿住对方,或者控制对方的劲路,使对方完全不能变化。但是在技击中的控制,更多的是通过接触点牵制对方,使对方在一段时间内(有时较长,有时是很短的一瞬间)不能自由变化,这时对方无法进攻我,我却能有把握的攻击对方,能达到这样,就是控制了对方。一般武术,当两个人搏斗时,一发现对方有空隙,就采取迅猛的进攻,但太极拳一般不作这样的进攻,因为你不知道对方这个空子是疏于防守还是故意露出来诱骗你的。特别是对完全陌生的人,你不知道他的功夫怎样。太极拳不做无把握的冒险,一般是先让对方出劲,根据对方的情况,通过接触点来控制对方,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去取胜别人。比如对方一拳打来,你接触到他的手臂后顺势一引(这个一“引”里面就有许多学问),使他感觉到自己身向前倾,这时他必须努力控制自己不要失去平衡,无法去做有利他进攻的动作。这一瞬间虽然很短,但对太极拳功夫深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他可以用打、用踢或把对方整个掷出。再说一件事吧,有一次一位善于用腿的拳师来找陈发科师爷试功夫,陈发科推辞不掉跟他比试。这个拳师一脚踢来,陈发科一手接住他的脚,另一手插到他裆下,一发劲把对方掷出围墙外面去了。这是雷慕尼师叔讲给我听的,当时他目睹这事,他说陈老师的动作像“野马分鬃”式子。对方虽被发出围墙外,却不会受伤,还能从围墙外走进了。我们想想,善于用腿的拳师踢腿变化一定很快的,为什么被陈发科一接却变不了而被发出呢?我想陈发科用手去接并不像一般人那样用手去挡住而已,而是顺势牵引,使对方重心不稳,为着保持重心而发呆,就快不了。这是太极拳控制人的一种。功夫高的人并不需要控制人很死,使你稍一发呆就足够他用了。功夫浅的就需要控制得较死才能够使用。这种控制人的功夫是练太极拳的人所追求的。在实际技击中能否做到那是功夫的问题。
如果能做到控制人,就能够以慢胜快,若不能控制人,就只能跟人家拼速度。有人练太极拳许多年,并不懂得这一点,平时练的式子是太极拳,一说起用法却跟一般的武术一样,看不出有太极拳的特点,完全没有控制人,只是一般的招架和打,这种情况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所以,要能够“小力胜大力”,必须会化劲,要能够“以慢制快”,就必须会控制人。这二个特点若详细来谈,还有许多可以谈的,留待以后写书时才详细谈吧。
三、推手与拳架的关系怎样?
练习拳架(单人练习拳式子)是太极拳练习里最主要的部分,大家都知道,一开始练太极拳就是学习拳式子,通过这些式子认识太极拳的着法,并且练习身法、要领。因为太极拳的身肢运动的要求有许多跟平时的习惯不一样,必须按照太极拳的要求一一练习,改变自己原有的习惯。同时也在拳式里练劲、练气、练意等等,有人称这为“知己功夫”。但是拳式稍有基础后,就必须同时练习推手,通过推手来检查自己身法、要领做得怎样,也学习听对方的劲,了解对方怎样变化,有人称这为“知人功夫”。有人说等拳架练好了才练推手,这是说不通的,因为你只是练拳架子,虽然也能练习身法、要领,但仅仅是外形的、大的动作的。必须通过推手,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身法、要领应该怎样做才可用,其中很微妙的东西离开推手是不能体会到的。只练拳架很容易使你的身法、要领练成“似是而非”的东西。因此,练习“知人功夫”一定要在推手中练,练习“知己功夫”也同样需要推手,而在推手中发现自己身法、要领有什么做的不够,又必须回到拳架中去练,单单在推手中是练不出来的。
有人认为自己练太极拳只是为了健身,不必练推手。这不错,单练拳架可以健身,但是如果你同时也练推手,则健身效果更好,也使你对太极拳的兴趣更大,更能够坚持练下去。不练推手,就好像吃鸡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黄,不是很可惜吗?
四、推手与散打的关系怎样?
我先讲一件事,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推手与散打的关系。我的郝式太极拳老师刘积顺早年跟一位很有名气的拳击家练拳击,后来朋友介绍他跟郝少如先生练郝式太极拳,练了二年,一天,他问郝老说:“我们太极拳可以用吗?”郝老说:“当然可以。”刘老师说:“可以试一试吗?”“可以。”刘老师一个直拳打过去,郝老一接便把他打回到后面的墙上,刘老师想,刚才我考虑到老师年纪大,不敢真正打,下来要打真的了,就用左拳打了个假直拳过去,郝老的手往上一接,刘老师看准郝老的空档,便打了一个又急又大力的右勾拳击向郝老的左肋,郝老没料到他会来这么一手,用手接已经来不及了,只听郝老一声“哼”,刘老师整个人向侧方横摔出去,钻入书桌下面。从此刘老师就相信太极拳是可以用的,真真正正的练太极拳了。这样的散打跟推手有关系吗?当然大有关系。我们有时看到一些练硬气功的人表演,他运好气之后,便任人打他的身。人家用拳大力打去,如果他顶得住,不受伤又站得稳,大家就说他有功夫了。为什么他仅仅顶住而不能把人发出呢?就因为他没有推手的高功夫。我想郝老接刘老师这一勾拳,并不像硬气功师顶住而已。而是在接到拳这一瞬间,运用接触点牵动刘老师的重心,用发劲把人打出。这种功夫完全来自于推手,如果只练散打,你或者可以打得非常好就像李小龙一样,但肯定一辈子也练不出这种具有太极拳特点的打法。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个练推手的人都能这样打,能够这样打的只是那些真正的太极拳高手。这第二个打比第一个打要难得多,第一个打是用手来接,对方又是直力来,把他向后整个打出,这比较容易。第二个打是不用手而是用身接,人家用的是勾拳,打横力来,你要通过他这只横来的手去带动他全身,并且向侧面横发出,确实不易。
所以说,不练推手只练散打,是绝对打不出有太极拳特色的散打来的。如果推手真正练得好,练散打就不会太难了。
五、陈式太极推手有哪些内容?
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是练习推手的形式。陈式推手的形式很多,从手来看,有各以一手来推的单推手,也有各以两手来推的双推手。单推手又有走平圆、走立圆,带擒拿,不带擒拿等分别。双推手分走简单的圆形推手,以“捋、按、挤”三种动作组成的“老三手”,以“掤、捋、挤、按”组成的推手,两手分开左对右,右对左打圈的挽花,以及不拘形式的散推等等。
从步来看,分脚步不移动的“定步”和脚步移动的“动步”。而且又可分各出同一侧腿的“合步”和一方出左腿,另一方出右腿粘在一起的“套插步”。动步又分进一步、退一步,连续进、连续退,以及不拘形式的“乱踩花”。每一种手法配合各种不同的步法,就变化出了很丰富的形式。
二是从技击的效果来看,可分为控制人使人动不得,使人踉跄出去,使人翻跌在地,以及使人双足离地腾空而起等等。至于要达到这些技击效果而使用的具体方法就多不胜数,既有用手的,也有用肘、肩的,有与腿配合的等等。而在使用这些方法时,劲力的速度又分较匀较慢的逼劲和较骤快的发劲。使用逼劲较安全,使用发劲要注意对方承受的情况,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在练习推手中是不使用打击、踢蹬等技击方法,以免伤人。
虽然陈式太极推手的形式那么多,但教的人不一定每一种都教,练的人也不一定每一种都练。练的形式是各有所好,使用的技击方法是各有擅长。
六、陈式太极推手有什么特点?
从外形动作来看,陈式推手一般来说是比其他式的推手的步子较大,架子较低,而且身体比较侧身向前,使用套插步推手比较多。而且手的动作里的螺旋缠绕较明显。这些特点是为实战服务的。步子较大、架子较低是加大练习的强度,使有更好的基本功。当然在实战中就不必太大太低,“大练小用”。身体较侧身相向是缩小被对方攻击的面积,也更易于把对方的来劲引向两侧,减少顶劲的机会。多使用套插步是练习手脚并用,练习用腿控制对方的腿,不让对方起腿踢我或难于变动腿步。培养这种意识在实战中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动作转动螺旋缠绕较明显是为了更好的化解对方的劲及控制对方。
在技击方法上来看,陈式推手是较丰富多样的,上边推手,下边推腿,腿配合手来使用。既有与其他式相同的推逼、发放方法,也使用擒拿、摔跌等方法。
有人说陈式推手使用手法太多,讲究着法的使用,不太讲究劲路的运用,其实这是误解。如果功夫不到家,学什么式都有人只懂手法不懂劲路的。陈发科把人腾空打出是等闲的事,若不能控制人家的劲路怎能做到如此呢?其实若能运用得好,好的手法更能帮助你去控制对方的劲路。我通过跟洪均生老师学习他的陈式太极拳后,就很体会到这一点。不论哪一派的太极拳名家,若能向前把人腾空打出就已算功夫很好了,若是向侧后的捋、采手法也能使人腾空而出就极少见了。学习洪老师的陈式太极拳就能学到这种技术。就是在捋、採时配合适当的擒拿手法,使对方受控制成一整体而腾空打出。
陈式太极拳练得对法,自身的劲路运转就成为立体螺旋形,这种立体螺旋劲运用到对方身上,就变化更丰富,你可调节旋转的方向角度,使对方被打击的方向、形状不同。功夫越深变化就越大,练习起来兴趣就更大。
七、许多太极拳书谈到推手的劲,名目繁多,不容易明白,你能谈一谈吗?
太极拳推手中用劲的名目繁多,不单让初学的人不明白,也让许多练拳多年,功夫不错的人头痛,造成这种情况有几个原因:
1、太极拳是一种很高级的武术,用劲确实非常丰富多彩。
2、各个练太极拳的人使用的名称不同,有时是同一种劲各使用不同的名称,有时是不同的劲使用相同的名称,因此当你听到人家说某一种劲时,你不能很清楚地知道他指的是怎样的一种劲。
3、一些人自己并不是真正懂得这种太极拳的劲,而乱解释,当然不能解释明白,只能越说越乱,说的好像很神秘。
真正要弄清楚这些劲确实不简单,以后有机会才专门具体来谈。现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简单谈一谈吧。
前面我们谈到洪老师接那个学生打来一拳,一接那学生就飞出一丈多远,这一接最多半秒钟,我们看看里面包含了些什么样的劲。
先看看洪老师这方面,对方右拳打来,他用右手去接,这是“接劲”。接后稍顺对方的劲走一点,这是“随劲”。随后根据对方的用劲向右稍一拨,使对方的来劲走偏,这是“化劲”。然后用“截劲”使对方的劲停止向前。再向前下稍一出劲,用“串劲”使对方串成整体,同时自己做好发劲的准备,这是“蓄劲”。当对方的劲弹回他自己身上时,同时向前“发劲”,使对方飞出。这一接虽然是很小一个动作,双方接触后外形看起来仅移动一个微小的圈,但作为劲来说已变化了这么多。
八、洪老师这一接动作这么简单,里面包含有这么多种的劲,是不是每个劲都是必不可少的?
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做得恰到好处。对方的劲来,出手去接,这“接劲”须接得恰当。如果太硬,对方的力会传到身上起作用,使你站不稳。如果太软,则挡不住对方,被他打中,必须接得好,后面的种种劲才能发挥出来。
接后必须“随劲”随得好,在随的时候用弹性劲去逐渐抵消对方的劲,减少对方劲的威胁,同时边随边听清楚对方劲的情况,随劲必须做得好,后面的化劲才能做得正确。“化劲”就是改变对方劲的方向,使对方的劲不能在我身上起作用。若化劲化的不好就会与对方顶劲,像不懂太极拳的人一样斗力。若是化得太多,那么你或者可以再加上自己向侧后拉的力使对方向前扑倒,或者只是把对方的劲完全消化掉,但不能利用对方的力把他弹回去。
因为要让对方弹回去,所以不能把对方的劲完全化掉,而应该把他的劲稍微改变方向后,用“截劲”截住,使对方的劲不能继续前进,而开始跑回他自己身上,如果截得不好,就会和对方顶劲或被对方的力打到。
截劲后,再稍加上自己劲进入对方身上,使对方的身体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串劲”串得不好,对方不能成为一个整体,那么接下来发劲就不能对方全身飞起,只是一部分向后,其他部分跟着踉跄回去而已。许多发劲不能使对方整个打起,串劲串得不好是原因之一。
串好劲的同时,使对方劲的一部分劲沉入自己丹田、腿足部,使自己做好发劲的准备状态,这是“蓄劲”。若蓄得不好利用对方的劲不大,自己发出的劲也不大,对方被打出去也不漂亮。
蓄好劲后,用“发劲” 把对方整个打起飞出。自己发的劲不但要部位准确、及时,而且劲的走向要准确。若是没有螺旋劲,只是向前平发,对方只会向后倒,却不会飞出去。
所以说发劲要发得漂亮,必须是每一个劲都做得好,缺一不可。所用的劲,若是对方功夫再好,能够变化,则用劲就更复杂了,就不止这些了。这样说一说,不知会不会更乱。其实每一个劲都可以用一篇文章来谈。每个劲最少都有三方面可谈:1、是这种劲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2、是怎样做好这种劲。3、是在对方各种变化的情况下,这种劲应该作什么样的调整。
第三部分 有关陈式太极砲捶
一、陈式太极砲捶有什么特点呢?
陈式太极拳目前最流行的徒手套路有一路和砲捶(也有叫它二路)二套。在我们谈论太极砲捶的特点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陈式太极拳套路的演变,这样有助于我们的了解。
陈王廷创遍太极拳时究竟有多少徒手套路已不可知,但我们从现存的陈家沟拳谱来看,在一个时期内一共有七套徒手套路:太极拳第一路至第五路,长拳一套,砲捶一套。有人认为传至陈长新时仅专练一路和砲捶,而其余五条套路已失传,这是错的。据一位陈式后人告诉我当年他住陈家沟时,仍有老人会练这些所谓失传的套路。而他自己也会第三路。他还说有二条套路是可以一边打一边唱的。我们看看拳谱,可以看到其中二套的拳式名称较接近歌诀,较适合唱。为什么现在绝大多数人只练第一路呢?他认为第一路比较长,内容丰富,基本已足够了,其他套路太短较简单,练起来兴趣不大,所以许多人 都不练,并不是失传。我也曾听一位学过太极长拳(108)式的师兄说过,他平时也不练这套长拳。我问为什么?他说觉得太长,没兴趣练。我也曾跟人学过些这些所谓失传的套路,感觉到如果你没有把这些不同的套路按不同的特点来练习,确实兴趣不大。陈式太极拳除了这七条徒手套路外,尚有一些名叫“专手”的单式实战动作。了解了这些情况,我们就知道,太极拳第一路和砲捶是练陈式太极拳的人最喜欢的套路。
现在我们来谈谈砲捶的特点,炮锤即是太极拳里的一条套路,那么就自然具有太极拳的一般特点,例如:肢体放松,骨节放开,动作螺旋缠绕,刚柔相济等等。但也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才有存在的价值,我们看看它的名称,“砲”是来形容动作发劲的威力、爆炸性,也形容震脚动作声如炮响。“捶”是指手抓成拳作锤头般击打。顾名思义,砲捶套路是发劲动作多而猛烈,震脚的动作也多,并且用拳头打的动作较多。所以许多人都知道,太极拳第一路的动作较缓慢,发劲动作较少,主要用掌。砲捶则动作较快,发劲动作较多,用拳较多,且蹿蹦跳跃,腾挪闪战,这都不错。但这还不是第一路与砲捶最主要的差别。因为一路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每一动作都可以练习发劲,整条套路也可以打得较快、较激烈。
砲捶与一路最主要的差别是:第一路动作用法主要是一人对一人的,而砲捶动作的用法主要是群战的。因此一路动作较缓慢,缠转较明显,比较接近推手的形式,使学习的人初步掌握太极拳的使用方法。砲捶动作的用法则较接近散打,而且是多人群战,你就不能缠住对方的手慢慢地推、拿,而必须干脆快速的发劲。因为人多,所以打完一人之后,迅速转换另一目标,故必须蹿蹦跳跃,冲出包围,不能站在一个地方不变。明白了砲捶的主要特点是群战,对其他的特点就容易理解了。
二、这么说,砲捶是比太极拳第一路更高级的套路吗?
应该说是的,如果你学习砲捶是按严格要求来练的,那么你虽然发劲很快、很刚,但肢体里面仍然是跟打得慢和松的动作一样,大部分肌肉是放松的,骨关节之间也是放开的。而动作好像比较直,缠绕好像不明显,其实里面仍是在转圈,只是外面转得较小,好像无圈。因此,要练好砲捶,必须是在 一路练得好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一路有的它也有,而且要求更高。
但是许多学习砲捶的人,因为对里面的要求注意不够,以为砲捶动作比较刚、快,就打得像其他的拳术,直来直去里面没有太极拳的要求,这样做起来,反而觉得它的动作比第一路简单、易记,好像更容易。如果是这样,就说明学习不对头了。
三、练习太极拳是否一定要练砲捶呢?
这要看你练太极拳的目的,如果你只是为了健身,不练砲捶也无关系。如果你练习太极拳是既要健身也要练习它的高级武术技巧,那么练习砲捶是很重要的。
四、练习别式太极拳的人也可以练习陈式太极砲捶吗?
可以的。据马同文(生于1866年)说,他常见他的姨丈李亦畬、他的老师郝为真及杨班侯等人练太极砲捶,并说杨班侯练得最好。以前杨式、武(郝)式的名家是有练太极砲捶的。现在除了陈式仍有公开教砲捶,其他式就少听见了。但1991年在杨、武(郝)式太极拳的发源地永年县的太极拳大会上,当地多名太极拳师表演了太极砲捶,说明当地人仍把砲捶作为太极拳的套路来练习。各式太极拳虽然基本特点相同,但各式也有各式的特点,如果你是练习杨式的那么杨式传下来的砲捶当然更好,风格一致,比较容易练。但如果你没有学到杨式传下来的砲捶,练习陈式的砲捶也是可以的。以前我主要是练杨式,后来学习了陈式一路和砲捶,但好长一段时间我主要是练杨式及陈式砲捶少练陈式一路,因为我觉得杨式跟陈式一路同样是以松柔为主,练杨式就不必练一路了,练砲捶主要是用来练刚、快。练后觉得收获也不少,身体的耐力、爆发力和发劲的技术都有提高,身法的转换也更灵活了。并且对太极拳的散打手法,群战技法都有许多的新认识。五、练多久太极拳后才能练砲捶呢?
即不能太快,如只练三个月的太极拳后就练砲捶,因为你对太极拳的身法要求尚未有一定的基础,练出来的砲捶就会用拙力太多,而且影响你的放松。但是也不必太久,练习太极拳一段时间后,知道太极拳的基本身法,知道怎样放松,即使未能掌握的很好,也没关系,可以开始练习砲捶。因为在练习砲捶时,那些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仍然在练习着,只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而已,反过来对你理解、掌握、放松也有帮助。
六、那么练习太极砲捶要注意些什么呢?
知道了砲捶的特点,根据它的特点来练习,就不会走弯路。有几点我们要注意到。
首先,我们看到砲捶发劲的动作较多,如果太极拳发劲的方法掌握不好,就常常把太极砲捶打成硬拳、刚拳,没有太极拳的味道,洪均生老师说过:“太极拳的发劲只是加速度而已。”意思是说当你发劲时,你身法的要求、肌肉的放松、控制等都跟练慢动作一样,只是让速度加快。如果发劲时,发现许多打慢动作时没兴奋的肌肉也兴奋起来,动作变硬了,就说明练得不对。反过来也可以检查慢动作做得是否正确,如果照慢动作那样控制、运用肌肉,但却不能加速度成发劲,就说明慢动作打得涣散不合要求,没有注意用劲的方法。若没有掌握“劲起足跟”、“以腰为轴”等太极拳用劲的方法,只是强调放松,就不能正确地掌握太极拳的“内劲”,也不能“发劲”。
第二,我们知道砲捶用拳比较多,就需要弄清楚太极拳用拳的方法。有人打太极拳时拳头握得很松,中间间隙很大,这是不对的。太极拳用拳时,应把拳头握得“形不散、劲不死”。形不散更便于使用,劲力更易集中,减少手指受伤的危险。拳劲抓得太死,就影响手臂的放松,使发出了的劲太僵。拳头只在落点着人时抓紧,落点一过就放松,但拳形仍不散。
第三,我们知道砲捶最大的特点是练习散打、群战,因此在练习每个式子的用法时,要记住这一点。有人没注意到这一点,在解释砲捶式子的用法时,仍从推手、一人对一人的角度出发,就变成跟一路没什么差别了,达不到练砲捶的注意目的。
七、陈式太极拳的散打、群战训练跟其他太极拳相同吗?
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点。例如在散打中要坚持顺人的劲、控制对方,在群战中要抢占有利地势,避免四面受敌等等,大原则都是相同的,但在具体的打法却有自己的特点。举一例子,在散打中,很难保证对方的每一来拳都能接得住,有时接不及就被对方打在身上。对于功夫好的太极拳家来说,你打在他身上,他可用身躯的发劲将你掷出。对于太极拳功夫还不够高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对此,一般武术的人都是练习抗击打,练习被人打到身上不致受伤。在陈式太极拳的散打训练里,还有一种独特的练法,就是对方的拳打到身上时,使用身上的螺旋劲(缠丝劲)一转,使自身不受伤,同时使对方来拳的腕部扭伤而失去战斗力。这是陈式太极拳的螺旋劲特点在技击上的一种表现,如果平时练拳无这种螺旋劲,就用不出来。
八、顺便问一下,陈式太极拳一路、砲捶都各有特点,各有训练目的,那么陈式的其他套路是否也是各有特点,各有训练目的?
陈式太极拳每一套路,如果练习正确的话,应该都各有特点,有不同的训练目的,这样才有存在的价值,也才能使人产生兴趣。比如陈式太极长拳,不单套路长,有108式,而且动作也长,用劲也长,大开大合,大起大落,对劲力的增长,身手转换的敏捷都很有帮助,而且着法丰富(108式都不同),在练习砲捶之后,用长拳来加强散打、群战的训练,很有好处。如陈式太极短拳,套路短(才24式),动作也短,用劲也短,却不简单,难度更高。因为它要求连续发劲,速度更加快,是训练在散打中的近身靠打,手脚无法做大动作的情况下主要靠腰腿发劲。因此必须腰腿发劲有一定功夫后才能练,这是比长拳更高级的套路。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专门谈谈这些套路。
1996年墨尔本